《中央軍委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》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習主席的戰略部署和決策指示,扎實推進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出的指導性意見。由中央軍委于2016年1月1日印發并實施。
重大意義
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,是實現中國夢、強軍夢的時代要求,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,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、中央軍委和習主席圍繞實現強軍目標,統籌軍隊革命化、現代化、正規化建設,統籌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,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,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,提出一系列重大方針原則,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。貫徹落實黨中央、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重大戰略謀劃和戰略設計,必須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,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,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。這是應對當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變局,有效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;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協調推進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;是貫徹落實強軍目標和軍事戰略方針,履行好軍隊使命任務的必然要求。
指導思想
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會精神,以馬克思列寧主義、毛澤東思想、鄧小平理論、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深入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,按照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要求,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引領,貫徹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,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,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發展的體制性障礙、結構性矛盾、政策性問題,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,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戰斗力,進一步解放和增強軍隊活力,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、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,為實現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。
基本原則
堅持正確政治方向;堅持向打仗聚焦;堅持創新驅動;堅持體系設計;堅持法治思維;堅持積極穩妥。
總體目標
牢牢把握“軍委管總、戰區主戰、軍種主建”的原則,以領導管理體制、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為重點,協調推進規模結構、政策制度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改革。
蔡和森
蔡和森(1895年3月30日—1931年8月4日),字潤寰,號澤膺,原籍湖南省湘鄉縣永豐鎮(今屬雙峰縣)。1913年,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,結識毛澤東,并與毛澤東結為摯友。期間,同毛澤東等人一起組織進步團體新民學會,創辦《湘江評論》,參加五四運動。
1918年4月14日,蔡和森、毛澤東及其他有志青年在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了新民學會(五四運動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團體之一)。會上,通過了《新民學會章程》,會后又出了《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》。1921年10月,蔡和森因領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斗爭被法國政府強行遣送回國。年底,蔡和森回國,在上海經陳獨秀等介紹加入共產黨。并在中共中央從事黨的理論宣傳工作,成為黨早期重要的理論家和宣傳家。
1923年6月,蔡和森與毛澤東一同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。大會上討論了和孫中山國民黨合作的問題。并以投票的方式選舉陳獨秀、蔡和森、李大釗、王荷波、毛澤東、朱少連、譚平山、項德隆、羅章龍等為中央委員。1924年,蔡和森在上海出版了《社會進化史》。該書是中國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寫成的第一部社會發展史,是此類著作的奠基之作。1925年,蔡和森參與并領導五卅運動。蔡和森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發表了《告全國民眾書》,很快地就把這場斗爭發展到了廣州、香港等城市。
1927年春,蔡和森回國,在5月舉行的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常委,隨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書長。在大革命面臨失敗的危急關頭,蔡和森對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進行了嚴肅批評,并多次提出應對危局的建議。1931年6月,因叛徒出賣蔡和森在香港被捕,隨即被港英當局引渡到廣州。1931年8月4日,蔡和森在廣州英勇就義,年僅36歲。